2012年6月22日,迈阿密美航中心球馆,46岁的雷霆主教练斯科特·布鲁克斯正在向身心俱疲的球员们进行最后的暂停喊线的雷霆被热火无限针对到1-3的悬崖边缘,第一支爬出悬崖的总决赛队伍要到四年后才会出现,就算23岁的凯文·杜兰特砍下全场最高的32分,也难挡巅峰期的热火三巨头。
更何况板凳席还有个三分球8中7的迈克·米勒——整轮系列赛,热火的三分准心高达43%,而年轻的雷霆只有30.5%。空间时代的前哨已经吹响,2011年的小牛就是典型。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没什么能让你们垂头丧气,昂起头,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在这个夏天让自己强大起来,我们要像家人一样并肩作战。最后一件事,比赛结束后,向对手致以冠军的祝贺。”
青春最美丽是因为奋斗后的情谊与泪水,布鲁克斯这段50秒的讲话足以入选NBA语录库。但现实永远不给面子——那年总决赛结束后,雷霆选择交易詹姆斯·哈登。“他们只给我一小时的时间来考虑是否接受这份合同,这显然不够。”哈登说。
关于400万的差价、时间、球权和奢侈税的极限挤压,以及飘荡在更衣室里的“怒斥”传言,我们会在下一篇[圣城江湖]的故事中展开。站在年轻的杜兰特的视角,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现实——哈登远赴得州,换来凯文·马丁、杰里米·兰姆和三个选秀权(两个首轮,一个次轮)。
2012-13赛季的杜兰特虽然没有蝉联第四个得分王,但他和拉塞尔·威斯布鲁克的“王炸组合”正式步入巅峰,杜兰特那年打出了雷霆时期最高的真实命中率,成为“命中率50-40-90俱乐部”的最年轻成员。24岁的杜威双少带着伊巴卡和凯文·马丁,轰出60胜的西部第一战绩,与东部66胜的巅峰热火遥相呼应。
他们雄心壮志地打算卷土重来,在2013年季后赛首轮4-2击败了刚成为球队老大的哈登,却为此折损了威少的半月板。于是雷霆时期最高效的杜兰特不得不带着三个场均14分的帮手硬闯孟菲斯灰熊的铁桶阵,当托尼·阿伦识破杜兰特的下盘弱点、呼朋引伴无限夹击时,这轮矛与盾的巅峰对决也就沦为了4-1的绅士横扫。
比赛最后时刻,20投5中的杜兰特错失扳平比分的关键球,比赛结束,在依然响彻主场的“O-K-C”口号声中,杜兰特和队友们挥手告别球迷,离开球场。“他视野良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出手。”布鲁克斯教练赛后如是说。
布鲁克斯教练的激励确实让2013年的雷霆和杜兰特变得更好了,他们的进攻效率联盟第一,防守效率联盟第四,进攻端也更加有序。如果他们以完全体击败灰熊,那雷霆将连续第二年迎战马刺,说不定还会上演热火雷霆二番战。
但在无数次品味到现实的残酷后,你不得不承认,运气确实是夺冠路上的必备要素,比如2009年的凯文·加内特、2011年以后的德里克·罗斯、2013年的威斯布鲁克,以及2019年的杜兰特本人。
当然也包括2014年的伊巴卡——那一年的杜兰特神功大成,用五成的命中率场均砍下32分,斩获MVP,率领雷霆杀到西部第二,然而在西部决赛前夜,伊巴卡受伤。
对雷霆来说,不幸中的万幸在于,前两场缺席的伊巴卡,在复出的4场比赛中基本保持了攻防水准;而对马刺来说讽刺的是,前两场因为伊巴卡不在禁区而作威作福的托尼·帕克,在G6因为脚踝酸痛只打了19分钟,缺席了整个下半场和加时赛。
于是,背水一战的雷霆,与矢志复仇的马刺,展开了那轮系列赛最焦灼的一场较量:马刺拼到7.5人轮换,卡哇伊·莱纳德打满44分钟;雷霆做得更绝,6.5个主力打满全场和加时,杜兰特整场比赛,只休息了12秒。
波波维奇祭出马特·邦纳拉开空间,用莱纳德防威少,换丹尼·格林贴杜兰特,这是马刺拿下G5天王山之战的妙招。雷霆在战术层面并无破解方法,他们最管用的还是一招:靠王炸掀棋盘。
雷霆差点就掀翻了马刺苦心孤诣布下的棋盘,威少的冲击力和雷霆的运动能力让马刺数次拉开的分差被抹平,但2014年的马刺还是没让雷霆得逞。6人半轮换耗尽了雷霆的体能,在第四节最后时刻,伊巴卡呆坐在技术台上差点忘了返场,杜兰特甚至在无对抗的情况下运脱了手。
加时赛的每个回合都在暴露两队的软肋:马刺的战术打得清晰却难以终结,最后还是靠邓肯的背身解决一切;雷霆不稳定的掩护质量让莱纳德和丹尼·格林总能贴到王炸兄弟的面前,他们的退防缺乏沟通,导致邓肯有了背打后卫的机会。
到最后19秒,雷霆布置的边线球战术又让杜兰特在层层掩护中消耗了太多时间,发球的雷吉·杰克逊为避免5秒违例,在杜兰特接球的一瞬间叫了最后一个暂停。挥拳泄愤的杜兰特,面对放弃伊巴卡、向自己扑来的邓肯,还是没能投进最后的三分。
2014年,杜兰特和威斯布鲁克25岁,他们在雷霆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然而此刻的詹姆斯已经拿了2个冠军,关于“杜兰特和詹姆斯谁更强”的讨论甚嚣尘上,虽然杜兰特表示“我和詹姆斯科比是同一水平的球员”,但在打完比赛之后,他还是会专门去查詹姆斯的比赛数据。虽然他在首轮复仇了灰熊、亲手打了那些喊他“不可靠先生”的球迷的脸,虽然总决赛的马刺浇灭了詹姆斯三连冠的梦,但人们已经开始计算:距离杜兰特合同结束还剩2年,距离他超越詹姆斯还剩几年?
“夺冠真的很难,我在很多无冠巨星的身边打过球,他们因为没有冠军就被扣上各种帽子,而我却被人称作冠军球员,这其实很不公平,因为我除了在板凳上加油之外,并没有比其他人做得更多。”布鲁克斯可能不是什么太顶级的临场指挥型教练,但他的确是个懂球员的人——布鲁克斯曾伴随1994火箭夺冠,场均4.6分钟2.2分。
但是舆论的声浪不会因为这番肺腑之言而化解,普通轮换出身的布帅也难以感受超巨们的真实压力。尤其当这种压力直奔杜兰特而去——
“尽管向我开火,尽管冲我批评,我无所畏惧,我知道我热爱比赛,我也很清楚我要做什么。”
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雷霆用哈登换来的选秀权培养出了海王斯蒂文·亚当斯,坎特和迪昂·维特斯再次丰富了雷霆的武器库,但伤病——或者说坏运气——再次找上了门:2014-15赛季,杜兰特因为右脚“琼斯骨折”而宣布赛季报销,在那个55胜只能排西部第六的疯狂赛季,雷霆索性连季后赛都没进去。
另一点不变的是雷霆的风格与打法。从2014到2016年,雷霆一直没能优化进攻空间,他们的三分水平从没越过联盟平均线。靠联盟顶级的篮板和双星实力,撑起了一支野兽般强横的队伍。
2016年季后赛可能是“双少雷霆”战术执行最出色的时期。亚当斯提供的不仅是防守和篮板,还有掩护和策应,比利·多诺万教练会的不仅是无限缩短轮换(这同样是雷霆的光荣传统),他的战术应变也足够出色。
当威少的CPU稳定运转,安德烈·罗伯森单场扔进3个三分球,亚当斯迎面把邓肯帽翻在地,2016马刺“67胜历史级战绩”的光环彻底被雷霆刺穿,我们才再次明白,季后赛可怕的是对手的长处,更是自己的软肋——长轮换的背后是强度的下滑;最后一战19分的邓肯无法掩盖他的整轮系列赛的颓势;托尼·帕克和马努·吉诺比利彻底角色球员化;莱纳德还没开发出面筐技巧,只能一次次杀入禁区完成终结。
2016年的G6几乎是两年前的镜像,雷霆成了更好的队伍,杜兰特和邓肯拥抱告别,雷霆继续用6.5人轮换、高强度防守、冲抢篮板和双星带队的策略勇闯西决。
他们在和金州勇士的对决中一度冲到3-1的赛点,以至于我们无法理解史蒂夫·科尔教练痴迷长轮换的原因。但胜负往往只在一线间,勇士终究还是撑住了雷霆的冲击,在长轮换的帮助下,库里整轮西决比杜兰特少打了32分钟,水花兄弟联手摁住了棋盘,在抢七战砍下57分,再一次断了杜兰特“总决赛打詹姆斯”的念想。
然后就是我们都熟悉的,1-3落后的勒布朗·詹姆斯,联手凯瑞·欧文打出大逆转,拿下生涯第三个冠军。
在2014年西决输球后,杜兰特说:“看着这支队伍,你会说他们还有的是时间,是的,他们依然在年复一年地冲击总冠军。在输球后说这些很轻松,我们一起打球已经很久了,我们都希望总有一天能打到顶点,但谁知道你期待的这一刻何时到来呢?但是现在,保持乐观,继续前进。”
到了2016年,杜兰特和威少已不再年轻,而杜兰特跟詹姆斯的差距还在拉大,就算战胜了老冤家,眼前还有更强的新对手。2016年的雷霆攀上了“野兽派打法”的巅峰,却也难以再进一步——时代的潮流无法阻挡,逆行的前方是上坡,还是悬崖?
于是杜兰特一不做二不休,迎合甚至超越时代版本,选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他斩获两个总冠军和两个FMVP,在付出一条跟腱的代价之后,毁誉参半的杜兰特又加盟纽约:这里集天堂和地狱于一身,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媒体和最苛刻的球迷,有小乔丹,还有欧文。
万事万物都在积累变化的阈值,杜兰特不再是雷霆时期背着书包参加采访的大男孩,雷霆也不再是那支六年四进西决的天赋豪强。时代演变的不仅是打法,还有各方势力选择的权力。运气就像“你期待的某一刻”,前一秒还唾手可得,后一秒就可能倏尔远逝。
“没什么可保证的,我们已经见过一次队伍变动,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这是2014年西决赛后,杜兰特接受采访的最后一句话。